“動力電池成本最高占汽車60%,那我不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嗎?!”——廣汽曾慶洪
2025,新能源車滲透率超50%
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,補貼政策縮減,疫情反復導致生產不達預期,多種消極因素疊加,依舊未能阻止新能源行業汽車和動力電池強勁增長。迅猛增長的背后,市場端的供不應求是最大的推力。2022年1-8月,中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303.8Gwh,同比增長172.3%。裝車輛162.1Gwh,同比增長112.3%。其中8月裝車輛27.8Gwh,同比增長121.0%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22.9%,創歷史新高。汽車業內人士普遍預測,到2025年,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將超過50%。每當街道上駛過2輛汽車,至少其中一輛是由新能源提供動力。
近年來我國動力電池裝機量(單位:GWh,%)
數據來源:動力電池創新聯盟
動力電池的擴產,也依舊火熱。據GII統計,2022上半年,中國動力及儲能電池項目投產9個、開工22個、簽約21個,規劃產能分別超118GWh、638GWh和367GWh,合計超1100GWh,半年的投產總數是2021年中國動力和儲能電池合計出貨量(274Gwh)的4.1倍。
成本承壓,只能全球掃礦?
市場的供不應求,原材料的上漲,將動力電池成本推向新的高度。
7月22日,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開幕式上,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慶洪演講時忍不住吐槽:“動力電池成本,已經占到我們汽車成本的40%、50%、60%,不斷升價。電池占到我一部車60%的成本,那我現在不是給寧德時代打工嗎?” 曾慶洪更是表示,廣汽不僅要做動力電池,更要加入全球掃礦大軍,從原料端供應鏈降低成本。
其實動力電池廠商也很無奈。持續高速增長的巨量電池需求,推動上游原料價格的暴漲,近年來價格部分原材料漲幅甚至超過10倍。
動力電池產業鏈中,電池制造類企業總收入增幅最高,但凈利潤增長量卻是最低的。根據Wind數據顯示,2022年1-6月,電池制造類樣本企業營業總收入同期增長116.4%,凈利潤僅增長49.28%。
難道動力電池的降本,只有加入掃礦大軍一條路可以走了嗎?
回歸生產,減員增效
回歸到生產本身,利用機器人和智能制造帶來的減員增效,不失為另一個有效解決方案。
以使用天機機器人的新能源方形動力電池轉接片全自動生產線為例。該生產線的產品,直供于新能源行業頭部企業。
每條線每班次產能25000 Pcs,生產節拍1.4s/Pcs,良率高達99.5%。整線運行僅需1人管理及操作。這個不大的車間一共有4條這樣的生產線,排列緊密,不間斷的工作生產。
客戶曾嘗試過人工線,若要達到同樣的產能,至少需要13名熟練工。由于人工無法達到和機器人同樣的節拍,還需要額外增加2臺注塑機。
負責生產的經理透露,現在單個人工成本約8.5-9.5W/年,而人員流動離職,帶來的招工及培訓等隱性成本,并不包含在內。一臺注塑機的成本為35W,兩臺就是70W。
換句話說,使用天機機器人的生產線,可以節約12名人工及2臺注塑機。一年成本可以節約180W。投資回報期僅6個月。
相較運行穩定且高效的全自動生產線,人工生產線不僅顯得“大動干戈”,良率僅有92%,比使用天機機器人的全自動生產線,良率低7.5%,這就意味著一年會多產生59.3W件不良品。
從空間上看,生產線結構緊湊,空間利用率高。人工線受到工作臺及設備的限制,需要更大的場地。廠房空間有限時,生產自動化才是最優解。
工藝: 自動上下料-注塑-貼標-外觀檢測-尺寸檢測-自動上下料
機器人:
SR20 * 2臺(負載20kg)
SR6 *3臺(負載6kg)
優點:高產能、高良率、高空間利用率、有效降低硬件成本。